2025年游泳世锦赛正在新加坡如火如荼地进行,游泳项目的竞争也已经全面展开。这场享誉全球的赛事吸引了本地和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新加坡的各大新闻机构。近日,《海峡时报》这份创刊于1845年的本地英文报纸发表了一篇交织着深刻见解和激烈批评的长文。文章揭露了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选手时所展现的双重标准,并指出这种不公正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方媒体的沉默与不作为。这篇评论引发了人们对中国运动员在全球赛场上频繁受到攻击的深思,似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外部环境所致。
作为新加坡最具影响力的英文报纸之一,《海峡时报》力求以本土视角为读者带来国际新闻故事。它的立场在中西方观点的碰撞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新加坡的社会体制与西方国家的体制相似,但又拥有大量的华人社区,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因此,这使得《海峡时报》能够以双重视角对待那些引发争议的事件,提供更为立体的分析和评论。
在文章的核心观点中,《海峡时报》对欧美媒体对中国游泳运动员潘展乐的质疑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认为这种质疑不仅毫无根据,而且明显表现出双重标准。文章提到,当潘展乐在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以惊人的成绩震惊全世界时,西方媒体的焦点却很快从他的出色表现转向了对其成绩的质疑。外媒不再关注他的优异速度,而是质疑他如何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似乎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当其他西方运动员,比如加拿大的麦金托什和法国的马尔尚取得优异成绩时,媒体的反应却是广泛的赞誉。尤其是来自美国的沃尔什在100米蝶泳中创造的54秒60的世界纪录,比起潘展乐的成绩更加惊人,然而却无一人在质疑其背后的努力与付出。这样的报道反差显然让人愤慨。
简而言之,文章所要表达的就是:中国选手的每一次胜利都要面临质疑,而西方选手在更高的成绩面前却被称赞为拼搏努力。这种对待选手的不平等态度,似乎是西方媒体借助其影响力故意引导舆论,暗指中国运动员成绩有问题,这种双标行为实在令人痛心。
《海峡时报》还指出,中国的媒体及运动员常以沉默回应外界的评价,这种沉默往往导致了一种“关联性内疚”,就像有些微微的心虚,尤其是在欧美媒体对中国选手表现出好奇时。这种分析一针见血,让人不得不反思已久。我们通常批评外媒对待中国运动员的不同态度,但自己的媒体又都在做些什么呢?为何不敢在媒体上为我们的运动员辩护,为什么没有更明确的声音来捍卫他们的荣耀?《海峡时报》的这一评论无疑值得我们深思。
在我看来,这一现象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缺乏对游泳项目有深刻理解的专业报道者。虽然也有一些媒体人士试图反驳,但有时候这些反驳显得相对无力,甚至有些类似“泼妇骂街”的方式,难以引发积极的讨论,反而让人觉得我们在文化和理解层面上显得非常幼稚。其次,我们在传统教育中长期接受的观念是,应该不在乎外界的声音,专注于做好自己,”赛场上见真章“。看似高雅的原则其实往往流于表面,成为一种废话和理论,最终让我们的运动员在遭遇不公时只能默默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