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今年上半年,德阳民营经济发展热潮涌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63.3亿元,同比增长7.0%,占比重达60.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0%。截至6月末,全市登记在册的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27.72万户,同比增长3.4%,在全市市场主体中占比96.78%。其中,私营企业6.61万户,同比增长4.99%,个体工商户20.73万户,同比增长3.03%。这一组组数据,勾勒出德阳民营经济茁壮成长的鲜活图景,彰显出其作为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强劲活力。
△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高可靠长寿命数字化车间。部门供图
政策护航
打造优质环境助企前行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企业茁壮成长的沃土。今年以来,我市各部门精准施策,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上半年,我市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管理体制机制,在市发改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科和德阳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印发《德阳市2025年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要点》,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强要素支撑保障、强化法治赋能等多方面发力,聚焦解决民营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组织召开全市民营企业座谈会,面对面听取民营企业心声,及时处理23家民营企业反映的47个问题诉求,让企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我市依托“天府入企码”,全面推行行政检查“亮码入企”,实现检查全过程留痕、可追溯、可监督,确保行政检查依法、公开、公正、便民、高效。截至目前,已开展“亮码入企”1000余次,推进“综合查一次”20余次,有效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
在服务企业方面,我市聚力打造全方位服务体系。以市级企业服务中心为枢纽,建成13个“企业之家”,市县园三级服务网络逐步完善。整合组建涉外法律、金融顾问等专业团队,发布《涉企服务清单》146项,征集41家优质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精准专业的服务。通过96999热线“7×24小时”受理诉求,落实“135”限时办结机制,让企业问题得到快速解决。今年以来,已办结企业问题1568个;开展“一起益企”活动122场,服务企业超3000户次,切实把服务送到企业心坎上。
动能涌动
创新与转型激发发展潜力
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转型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我市各部门多措并举,推动民营企业在创新与转型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在创新支撑方面,我市出台创新平台支持政策,培育362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为企业创新提供坚实平台。同时,积极服务支持知识产权创造,全市新增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企业364户,更新专利密集型产品数据263件,68户企业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系统”,20户企业通过知识产权“两个标准”贯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是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典型企业之一。“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我们建成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和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完成了数字化车间企业数据中心建设,打通了实现‘关灯生产最后一公里’的‘卡脖子’工序。”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公司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3.3%,产品一次性装配合格率提高42.2%,生产效率提高79.48%,工程不良率降低76.47%。如今,该公司在超小型电磁继电器细分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达7.4%、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0%。2025年上半年实现产值5.5亿元、营业收入4.7亿元,还争取到支持设备更新项目资金637万元。
在转型方面,我市积极推行“个转企”高效办成一件事,“个转企”办理材料减少60%、办理时限压缩80%,实现“零跑腿”办结。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完成“个转企”261户,同比增长28.57%,其中转为公司制企业253户,占比96.93%,有效助力市场主体提质升级。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1—5月,全市民营经济享受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6.91亿元;严格节能审查保障企业绿色转型,降低4431户企业办电成本1770万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截至6月末,全市民营经济贷款余额812.20亿元,民营经济贷款占比23.78%,高于全省3.73个百分点,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下半年,我们将分层次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宣贯,进一步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地,围绕民营企业关切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深入推进违规设置市场准入门槛、拖欠企业账款、侵害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涉企违规收费罚款、涉企执法检查五个专项治理,统筹抓好民营经济调度分析,搭建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为民营经济发展持续‘加码’。”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惠企政策化作滋养创新的春雨,当营商环境蜕变为孕育机遇的沃土,我市民营企业有望在更多细分领域抢占制高点,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