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巍青山之间,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接力长跑已持续10余年。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广安烟草始终将帮扶责任扛在肩上,在广袤乡村大地上书写感人至深的奋斗篇章。在捐赠资金1266.85万元,帮扶2657人脱贫摘帽基础上接力乡村振兴,派出13名干部职工组成乡村振兴专兼职派驻队伍,其中第一书记5人、专兼职驻村工作队员8人,累计投入200余万元帮扶资金。十余年来,市局(公司)及5名帮扶干部荣获省政府、省局(公司)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称号。这些数字背后,是广安烟草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情浇筑希望的动人故事。
坚守:以生命刻度丈量初心使命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广安烟草驻村干部工作日志扉页上,这句感言被反复誊写。对于他们而言,“坚守”不仅是对岗位的忠诚,更是与群众血脉相连的承诺。
驻邻水县两河镇荆坪社区“第一书记”甘潇。受访者供图
这里有带病上阵的“抗癌书记”——邻水县两河镇荆坪社区的第一书记甘潇一面在健康的战场同病症对抗,一面与乡村振兴的难题持续斗争。他扎根交通闭塞、地处偏远的黄坪村10年,开辟出一条金黄致富路。邻水县是全国脐橙之乡,盯准这一产业,甘潇多方走访寻找返乡青年,去县林业局请来技术专家到村指导,协助种植户贷款发展脐橙种植,又从广安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拉来灌溉工程的项目,帮助1613户村民共5013人用水便利。乡村振兴的难题,在脐橙致富路铺向远方时悄然化解,而甘潇自己也在同病魔的战斗里取得上风,他的人生填空题里还可以写上更多有意义的事。
这里也有年如一日的“乡村钉子户”,在武胜县鸣钟镇大石村,驻村帮扶干部滕鹤鸣用时光书写乡村振兴的暖心答卷。他坚信:“糟心事”里藏着真担当,小人物身上系着大民生。24岁青年贺明杰因家庭变故沉迷网游,滕鹤鸣与一同驻村的同事姜伟化身“敲门人”。半年间,晨起送餐、午间劝慰、深夜守候,硬是用执着叩开贺明杰紧闭的心门;从村内零工到技能培训,为贺明杰铺就“重生路”。高一学生蒋婧因家境艰难欲辍学打工,滕鹤鸣以自身求学经历激励她坚持学业,寒暑假辅导功课,助其考上大学,争取3000元助学金圆其大学梦。紧盯防返贫底线,为残疾夫妇刘建文一家争取特困供养,让家庭有所依靠。
自2021年驻村以来,滕鹤鸣的工作经历里写满“鸡毛蒜皮”,却正是这一件件小事的解决织就乡村振兴最坚实的网。
攻坚:用创新思维破译振兴密码
面对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折,广安烟草人深知:啃下“硬骨头”,既要有滚石上山的韧劲,更要有改革创新的智慧。
“水塔不修,人心难安。”在广安区白桥村,驻村第一书记唐晓云与工作队员邓功强为解决村民用水难题绞尽脑汁。村中常年因水压不足停水停电,村民甚至需冒险去河边挑水。唐晓云多次奔走镇政府,为村里争取到一台变压器。但建水塔还需27万预算,远超15万项目额度。唐邓两人分头行动,唐书记继续“软磨硬泡”申请资金,邓功强则召集坝坝会动员村民。经多次联系沟通,承包商主动降低报价。阻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村民因修水塔需砍树占地,担忧“坏风水”。邓功强带着补偿方案上门劝说:“给全村留口救命水,才是给子孙积德。”最终,对方欣然同意。驻村干部的“土办法”化解了层层矛盾。
三过家门不入的“巾帼队长”张耘在岳池县龙泉罐村展示水滴石穿干工作的韧性。初到村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张耘便遭遇冷言冷语。村民议论“工作队是过路客”,村两委也不重视她,连档案都不予公开。面对质疑,这位从未接触过农村工作的“城里干部”选择用脚步丈量民情,日复一日走村入户,在田间地头与村民唠家常。彭一芳老人的诉苦成为破局点,村里与邻村合并后,村民去村委会需绕行8里山路,或冒险走泥泞塌方的“摔跤路”。张耘当即与村支书沟通,却被泼冷水:“占地村民提无理要求,修路早黄了。”她不甘放弃,连夜拟定方案:用集体土地补偿占地户,以修路促进两村融合。村常职干部被其诚意打动,市局(公司)也予以支持,将便民路列为2025年捐建项目。此后,她又厘清一笔6年未清的“糊涂账”,规范财务流程,让村集体资金“晒在阳光下”。连续两年“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奖牌,成了对她专业与韧劲的最佳注脚。
广安烟草驻岳池县普安镇龙泉罐村第一书记张耘(女)及党员志愿者开展线上直播助力困难果农销售批杷 。王泽亚供图
传承:让精神火种照亮振兴之路
如果说脱贫摘帽是攻坚战,那乡村振兴就是持久战。广安烟草人用“传帮带”机制构建人才梯队,通过新老驻村干部结对帮带,让帮扶事业薪火相传。
驻村第一书记谯超回想初到岳池县朝门村时,“新家”连张床都没有。他牢记师傅张居虎“驻村就得干点实事”的嘱咐,钻进田间地头,与村民唠收成、问难处,发现村集体经济的“心病”——金银花种苗屡种屡败。为寻良方,他与村支书驱车千里奔赴湖南隆回县。凌晨3点的山路、车厢里啃干粮的狼狈、捆扎万株种苗的满手血泡,都在绿油油的苗圃前化作动力。归途下起绵绵细雨,他紧抱装满种苗的纸箱,心下喃喃:“这场雨是老天知道我们要回去种‘摇钱树’。”驻村一年,他始终以学习的心态,把学问做在田间地头、广袤土地、村民心里。
初到金龟桥村,驻村干部吴波攥着村民台账的手微微发汗。第一次走进罗治成家,30岁的罗艺蹲在墙角,目光躲闪。老罗的叹息像块石头压在他心头:“艺娃儿这病拖了27年,我们走了他咋活?”翻阅医学资料、咨询专家、跑县医院……吴波成了半个“癫痫通”。他劝说罗艺接收正规治疗,陪他复查、讲故事、搜罗趣闻,硬是把蜷缩在家里的青年“拽”回田间,回归正常生活。村民的信任,却在一次“带货”中险些崩塌。微信群里,一句“你是不是赚差价”的质疑炸开锅。但村民老刘已然跳出来:“波老弟帮我家卖小米辣,一分钱没多拿!”紧接着,村民纷纷为他“撑腰”,让他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原来,那些冒雨收橙子、熬夜打包农货的日夜,早被村民记在了心里。
初到岳池县秦溪镇穿石孔村,驻村第一书记聂于鸿面对的是一地“生存难题”:蜿蜒陡峭的山路、村委会旁零落的平房,连吃饭都得自己垒灶生火。村民递来的蔬菜坚决不收钱,他只能偷偷把钱塞进门缝。面对村民的质疑,他从广安烟草帮扶干部工作座谈会的交流中坚定了信念——信任只能靠行动挣来。监测户“刺头”罗安银便是他的“试金石”。聂于鸿一头扎进帮扶工作:低保提标、申请公益岗、争取助学补贴、送化肥……半年间,罗安银从冷脸相迎到主动向检查组展示帮扶成果。他还化身“带货书记”,发动朋友圈子消化库存,又筹划搭建微信销售平台,解决贫困户简廷志家的农产品滞销问题。从“驻村小白”到“多面手”,他以攻坚克难为课堂,调解纠纷、考察产业、调配资源愈发游刃有余。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阶段任务,不变的是为民初心。广安烟草人用接续奋斗证明:真正的帮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情感的浸润、智慧的传递、精神的传承。当驻村干部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时,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阳旭东、金东平、王泽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