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深度参与新闻生产,一条快讯从选择、生成、审核到发布需要多长时间?界面财联社的大模型‘财跃F1’给出的答案是30秒。”
2025WAIC期间,7月27日下午,当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笑虹在“由‘融’到‘智’——AI助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论坛上,以这个极具冲击力的案例开场时,台下数百位媒体高管、AI专家和内容创作者的表情,瞬间变得复杂而专注。
这并非遥远的科幻设想,而是正在黄浦江畔这座科创之城发生的真实场景。这“30秒奇迹”,意味着这家财经媒体的快讯产能提升了三倍。这惊人的效率,如同一声发令枪,正式宣告媒体行业一个新纪元的开启。
在这场由上海报业集团(下称“上报集团”)主办的、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唯一聚焦“AI+媒体”的论坛中,弥漫的不仅是行业变革的紧迫感,更有一种来自上海的、清晰而坚定的战略自信。
顶层设计与深刻变革:这不仅是技术,更是战略
这场变革的背后,离不开清晰的顶层设计。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在致辞中强调,这绝非简单的技术迭代。“推动AI与媒体的融合是技术应用的迭代升级,更是一场事关主流思想舆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深刻变革。”
参加2025年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1659位媒体人中,10%来自外媒,创历年之最,彰显了上海作为全球AI产业风向标的吸引力。
张英透露,上海正以“场景驱动”赋能千行百业,并已支持上报集团旗下的解放、上观、澎湃、界面、财联社等媒体,与大模型企业合作,率先在辅助写作、智能配图等领域展开深度应用。 这描绘出一幅政府、媒体、科技企业协同创新的宏大图景,上海正全力打造“AI+媒体”融合创新的发展高地。
如果说政府的规划是“四梁八柱”,那么对于身处其中的媒体人而言,感受则更为直接。马笑虹副部长一针见血地指出,拥抱AI,对媒体而言是一道“必答题”。“新闻信息用好这一革命性技术不是选择题,不是附加题,更是关乎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然而,技术的狂飙突进也带来了普遍的焦虑。AI会取代人类吗?马笑虹分享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几个月前,意大利一份AI报纸在创刊号上被读者问及此问题,AI谦逊地回答:“AI固然是了不起的创新,但它连点杯咖啡都做不好,糖都能放错。”
这个生动的比喻,精准地道出了这场变革的核心矛盾与努力方向:“归根到底,AI是解放生产力的工具,却替代不了人类的创造力,它能提效率,却离不开人类的价值锚定。”
先行者的“三箭齐发”:重构媒体的DNA
观望者永远在等待完美的工具,而先行者早已在实战中驾驭工具。作为这场变革的“先行者”,上报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在演讲中掷地有声:“主流媒体的生存法则只有一条,与变革共舞,敢于踏上每一次技术迁跃的冲浪板。”
理念革新之后,是雷厉风行的行动。论坛上,上报集团正式启动“AI智媒引航计划”,并以“三箭齐发”之势,向外界展示其系统性重构媒体DNA的决心与路径。
第一支箭,射向AI的“价值观”
解放日报与上海库帕思科技合作,共建国内首个“主流价值语料矩阵”。这旨在为AI注入“红色基因”,确保生成的内容根正苗红,守住主流媒体的价值底线。
第二支箭,瞄准开放的“生态圈”
澎湃新闻旗下“派生万物”平台,引入瑞壹投资与AI独角兽MiniMax作为战略股东。这标志着媒体正从技术的使用者,转变为链接资本与顶尖科技的生态构建者。
第三支箭,直击商业的“闭环”
界面财联社联合华锐技术发布“合规风控大模型”,将金融风控工作从“天”缩短至“小时”,为媒体的智能化转型探索出一条清晰的“自我造血”之路。
这三支利箭,精准地勾勒出上报集团的战略意图:以主流价值为魂,以开放生态为体,以商业闭环为翼,系统性地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AI同事”坐身边,慌吗?一场交织着酒香与墨香的激辩
当宏大的战略落到每一个内容从业者身上,最真实的问题浮出水面:“AI同事”坐身边,你慌吗?
圆桌环节的讨论,生动得像一幕戏剧,充满了思想的碰撞与鲜活的个人体验。
“我现在70%左右的视频工作都被AI替代了。”知名数字经济学者刘兴亮语出惊人,他甚至开玩笑说,这项技术最大的利好是“白酒行业”。“因为我有一半时间在出差,还经常喜欢喝点小酒……以前很耽误工作,现在有了数字人,再也不担心喝多了。”
这番话引得全场会心一笑。在他看来,人类要学会做“刘邦”,把AI当作能征善战的“韩信”来驾驭,整合资源,为我所用。
然而,视觉艺术家“乌合麒麟”团队主策划胡睦洋则带来了另一种声音,一种创作者的警惕与坚守。
“四年前,说一幅画‘画得像AI’,在插画师行业里是一句非常贬义的词。” 他将AI比作一把横亘在主流媒体面前的“锋刃”,如何越过它是系统性变革的关键。 对于顶尖创作者而言,AI目前仍处在“可有可无”的阶段,他们更珍视个人思考与创作体验的完整性。
一边是技术的狂欢,一边是艺术的审慎。民生大V、高级记者晏秋秋则分享了一个温情脉脉的场景,为冰冷的技术讨论注入了人性的温度。“我在教我年近80的父亲用AI,他问完一个问题,总要带上两个字——‘谢谢’。” 这个细节,让他开始反思,如果仅仅把AI当作工具,或许并未完全理解其社会意义。“我们和AI可以更好地共存,”她说,“但最终,真诚才是必杀技。”
这场激辩没有最终的答案,却勾勒出人机协同时代最真实的图景:焦虑与机遇并存,效率与价值共生,冰冷的代码背后,永远是温热的人心。
用代码为纸,以算法为墨
“明天不是等来的风景,而是用今天的创新铸就。” 李芸社长的这句话,为这场思想盛宴画上了有力的注脚。
从政府的战略擘画,到企业的果敢行动,再到每个创作者的切身体验,一个清晰的共识在上海浮现:AI的浪潮无法回避,主流媒体唯有以“自我革命的清醒、自我进化的敏捷”,主动拥抱,方能勇立潮头。
这场“由融到智”的远征,大幕已启。当媒体人开始习惯用代码为纸,以算法为墨,他们书写的,将不仅是新闻,更是媒体行业乃至整个内容生态的崭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