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通县委宣传部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高质量发展产业基地,构建“北川绿电铝”“大通护工”等多个产业发展联盟,以组织链固基,以人才链蓄力,以输出链强能,以服务链增效,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组织链固基,夯实组织体系。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党委(党组)牵头、县委县政府相关单位、园区产业链党组织为成员单位的党建联盟,强化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牛鼻子”作用。构建“组织共建、活动联办、资源共享、发展共赢”模式,通过举办交流座谈会、行业论坛大会等活动,强化产业链企业间沟通协作、信息交流。通过选派组织部门负责人担任联盟副主席、行业部门分管负责人担任党建指导员,指导企业规范开展党建工作,不断增强产业链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持续提升“两个覆盖”率。
人才链蓄力,赋能产业发展。将组织育才融入人才培育全过程,强化“源头储备、过程纪实、跟踪培育”,做到招聘发布、人才培养、就业培育等步骤同步开展、一体推进。比如,大通北川工业园区绿电铝产业链党建联盟通过建设“人才小高地”,重点引进国内铝产业“产学研”项目3名专精人才,柔性引进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9名人才,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培训、专利申报等服务,近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15亿元,申报成功专利374项,承接全省“群英荟·大通行”专家人才考察服务等活动10余场。又如,青海海鼎工贸集团公司党支部打造“红蓝工程”共享学习室,通过每周组织党员学习绿色制造、“双碳”政策等知识,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理论水平。同时联合党校、高校开展产业技术培训,培养“精技术、懂党建”的复合型党员工人队伍。
输出链强能,提升品牌效能。紧盯全省打造产业“四地”要求,找准企业发展着力点和突破口,打造“大通护工”“老爷山”蔬菜等一批综合产能强、产业链完整、示范面广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地方特色”向“大产业”转变。大通景阳高原冷凉蔬菜基地整合苏家堡、土关等村种植资源,以“1+3+N”模式构建集蔬菜打包、储藏、保鲜及运输于一体的高原冷凉蔬菜全产业链,通过直播带货、选树产业经纪人等形式,拓宽销售路径,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青海海沃食品有限公司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将“大通牦牛”品牌成功打入东部市场,在粤港澳大湾区、上海、南京等地布局了10余个城市生活馆、体验店、展销平台,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
服务链增效,优化营商环境。将简化政务审批流程、强化执法监督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推动企业发展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双向发力”。大通县发展和改革局建立三级标准化政务服务体系,选派懂政策、懂业务的干部作为助企联络员,落实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种方式”,破解企业“准入不准营”难题。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立足企业发展需求,组织珍露源、德吉一家亲生鲜超市等10家企业召开对接互助会,同时针对饮水食品安全等方面开展监督执法,加强企业沟通,实现互助共赢。大通护工产业基地突出党建带群建,打造权益保障“一站式”服务中心,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基层组织力量,对护工行业从业人员在看病就医、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全力维护护工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