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我们来帮你 |
公园里,电动车“风驰电掣”;街道上,一辆共享电动车3人骑行;夜晚,改装电动车“疯跑”“炸街”……如今,电动车已成为许多市民群众的主要出行工具,随着保有量的不断攀升,一系列乱象也随之而来,严重威胁着道路交通安全。连日来,“12345我们来帮你”栏目组记者深入调查电动车乱象,引发我市各部门关注,打出“组合拳”,整治电动车乱象。
现象:电动车乱象令人担忧
近期,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接连接到群众投诉电话,反映在哈密全民健身文化公园、同心园、丰裕园等多个公园,电动车频现,严重影响人身安全,希望有关部门能管管此事。
7月16日,记者来到哈密全民健身文化公园看到,有电动车在园内随意穿行,造成人车混行,给市民游园带来安全隐患。
“车速确实太快了,我推婴儿车都得溜边走,怪吓人的。”家住哈密全民健身文化公园附近的赵先生每天都带着孙子来公园遛弯,但“风驰电掣”的电动车让他心有余悸,担心会撞到他们。
“嗖——”的一声,两名学生骑着共享电动车从人群中呼啸而过,民警试图拦下,但因车速太快,未能拦住……这是记者在伊州区广东路和爱国南路红绿灯交汇处目睹的惊险一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未满16周岁,但是仍能用父母的身份证号“轻松”解锁共享电动车。而对于多人骑行一辆共享电动车的行为,该学生坦言,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省钱。
此外,在年轻群体中,还掀起了一股“电动车改装热潮”,被冠以“酷”“帅”“拽”的高冷范。“电动车跑出了汽车的速度,跟飞一样,后来才知道这类超速电动车是被改装过的。”7月18日,一位市民向记者反映,电动车虽然有时速限制,但通过改装后,时速可以达到80公里/小时。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因夏日天气炎热,电动车驾驶人佩戴头盔的现象明显减少。在伊州区安全路路口,交警执勤时发现一名未成年人骑电动车带着成年的姐姐,两人均未佩戴安全头盔。
破局:多部门打出“组合拳” 整治电动车乱象
电动车随意出入公园、改装电动车危险重重、共享电动车成学生玩具……面对这些电动车乱象,相关部门如何解决?为此,记者走访了公园管理方、公安部门及共享电动车运营商后发现,各部门也已关注到电动车“不守规矩”带来的社会问题,纷纷推出各项举措,力争从源头解决此事。
为解决电动车随意进入公园的难题,公园管理方在伊州区域内“十园两广场”周边加装了地桩或“S”弯道桩,阻挡电动车入园。
7月29日,记者再次来到哈密全民健身文化公园时,发现新的围栏已将公园周边“包围”,园内电动车明显减少。“园内电动车减少了90%,这个方法挺有效。”哈密全民健身文化公园负责人马晓红表示,目前该公园的地桩围栏已加装完毕,其他公园的围栏正在加紧安装。
与此同时,7月28日,共享电动车人脸识别系统也已上线。未成年人使用父母身份证号码轻松解锁共享电动车已成为过去式。
共享电动车的运营管理方——哈密市沐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城市经理陈光亚介绍,目前伊州区范围内有6000多辆共享电动车,为从源头上消除未成年人使用共享电动车的安全隐患,公司进行了系统升级,在用户注册、登入、开锁等环节增设“人脸识别”功能。人脸识别未通过,将无法解锁车辆,可有效防范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身份骑行的行为。
改装电动车、头盔佩戴率下降……面对这些问题,哈密交警部门已开启严查整治。
“我们加大了日常巡查力度,劝说电动车驾驶人佩戴头盔……”伊州区西河街道派出所副所长高磊介绍,针对未成年人驾驶非法改装电动车出行行为,公安部门在非法改装电动车高频出没时段和路段,加强巡逻和检查,同时对未成年人违法情况通报至学校及家长。通过“警校家”三方联合监管机制,加强教育和管理,实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教育一片、震慑一群”的效果。
从公园内电动自行车随意穿行、碾压草坪,到公园管理方的物理隔离措施;从街道上电动自行车超速行驶、改装“炸街”,到交警部门的严格执法;从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身份骑行,到共享电动自行车运营方的技术升级……为解决电动自行车乱象,相关部门纷纷拿出“杀手锏”,从源头入手,打出了一套治理“组合拳”,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组合拳”式的治理模式,不仅体现了相关部门的责任担当,也为市民创造了一个更加安全、文明的出行环境。
电动自行车乱象的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虽然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市民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违规骑行、不改装车辆、不冒用身份开锁共享单车,共同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责,才能让电动自行车真正成为方便市民出行的“好帮手”,而不是威胁公共安全的“定时炸弹”。
文:融媒体中心记者 叶翠
编辑:董佳雯
责编:刘汝时
审核:常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