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且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大幅增长43.1%、36.2%、35.6%。从工业生产数据来看,新产业、新技术发展态势良好。
范志勇指出,新产业、新技术发展对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重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抢占战略制高点。核心技术自主化突破,不仅有利于打破欧美在金属增材制造领域的垄断,而且使我国在关键领域减少对外依赖,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其次,促进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跃升。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出口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带动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上下游产业形成完整生态。最后,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重塑增长模式,通过智能化改造激活传统产业。
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范志勇认为还需在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强化基础研究,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大源头创新投入,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攻关光刻机、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生态,激发主体活力,特别是激活民营企业创新动能。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1%,但6月同比上涨0.1%,核心CPI同比上涨0.7%,创去年以来新高;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8%。
范志勇分析,上半年CPI同比下降0.1%,显示消费需求较为平淡。2025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3%,非食品价格上涨0.1%;消费品价格下降0.2%,服务价格上涨0.5%。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0.1%。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1%。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4%,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持平。下半年稳定物价面临较大压力,也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提出新要求。其中,交通通讯成为拉动消费价格同比下降的主要因素,这与技术快速迭代有关,也与消费结构变化密切相关。6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0.1%,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8.5%;粮食价格下降1.2%。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其他用品及服务、衣着、教育文化娱乐价格分别上涨8.1%、1.6%和1.0%,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居住价格分别上涨0.7%、0.4%和0.1%;交通通信价格下降3.7%。上半年PPI同比下降3.6%,反映出投资需求不足。2025年6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0.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4.3%,环比下降0.7%。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9%。与年初相比,PPI降幅呈持续扩大趋势,这与GDP环比增速持续下降趋势相吻合。由于工业品出厂主要是企业部门用于投资,因此印证当前投资需求仍然较弱。从CPI和PPI两个指标综合来看,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需求,整体内需仍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物价走势对经济与民生影响显著。范志勇认为,当前物价走势是内外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核心矛盾在于有效需求与供给之间需要找到新的均衡点。下半年需重点关注政策组合拳的落地效果:若能通过“服务消费扩容+传统产业升级+预期管理强化”形成合力,物价有望逐步回归合理区间。对居民而言,需警惕收入增长放缓与消费分化的长期影响,政策应更多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通过收入补贴、就业培训等措施提升消费能力,让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更足,韧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