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以来,洛南县司法局始终将社区矫正工作作为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抓手,以“规范执法、精准矫治、温情帮扶”为主线,五年间来再犯罪率控制在0.2%的低位,用法治力量为特殊群体铺就了“重生之路”。
建章立制筑根基,织密矫正“防护网”
五年来,洛南县司法局从制度、队伍、阵地三方面发力,筑牢社区矫正工作基石。
在组织架构上,《社区矫正法》实施之初,成立了由县委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部门组成的社区矫正委员会,构建“县委领导、司法行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联席会,破解“监管衔接难、资源整合难”等问题,累计协调解决矫正对象户籍衔接、跨区域监管等问题14件。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soyinfo.com/file/upload/202508/09/131756851.jpg" />
在规范执法上,结合县域实际制定《社会调查评估工作流程》《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流程》等二十多项配套制度,明确矫正接收、管理教育、考核奖惩等全流程操作规范,确保“每一步都有法可依、每一项都有章可循”。同时常态化组织司法行政干警开展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技能、信息化应用、心理矫治等专题培训,累计培训400余人次。组织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案例研讨,队伍专业素养和执法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在阵地建设上,投入100余万元建成600平方米的县级社区矫正中心,科学设立功能区;推进“六好”司法所建设,强化16个镇(办)司法所社区矫正阵地,实现“县有中心统筹、镇有阵地跟进、村有联络先锋”的三级网络全覆盖。
精准施策施矫治,点亮新生“指路灯”
五年来,洛南县司法局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原则,针对不同矫正对象特点推行“个性化矫治方案”,通过“分类管理、精准施教”,让矫正对象在教育中明方向,在帮扶中强信心。
针对不同群体,推行“个性化套餐”:对青少年矫正对象,联合学校、家庭建立“教育+矫治”双辅导机制,通过入户疏导、家庭关系修复、社会适应力提升,帮助迷茫少年解开心结。让亲情成为矫正的“助推器”,让学校教育成为矫正的“调和剂”,协调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帮助13名青少年顺利回归校园或就业;一名曾因抢劫接受矫正的少年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重拾学业后坦言:“是司法所工作人员让我相信还能有未来。”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soyinfo.com/file/upload/202508/09/131756891.jpg" />
对经济困难对象,链接民政、人社等部门落实临时救助、就业帮扶,累计协助申请临时救助、落实最低生活保障69人,推荐就业岗位121个,让矫正对象感受到“社会温度”。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soyinfo.com/file/upload/202508/09/131757391.jpg" />
对有心理困扰的对象,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一对一辅导。累计开展心理疏导90余人次,帮助63人缓解焦虑情绪。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soyinfo.com/file/upload/202508/09/131757201.jpg" />
在教育形式上,打破“单向灌输”模式:线上依托“钉钉矫正学习平台”推送法律知识、典型案例,便捷灵活的学习方式、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激发了社区矫正对象的学习热情,调动了社区矫正对象加强学习、改过自新的内动力;线下开展“每月一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红色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参观等形式,让矫正对象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受到触动;邀请法官、检察官开展法治讲座,结合本地案例进行现身说法。五年来,累计开展集中教育960余场,参与率保持在95%以上。
科技赋能提效能,筑牢监管“智慧墙”
“用科技手段让监管更精准,也让服务更贴心。”这是洛南县司法局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五年来,通过“科技+人力”结合,实现监管“不缺位”、服务“不断线”。
高标准推进智慧社区矫正中心信息化建设,科学合理设置监督管理区、教育帮扶区、综合管理区等“三区十八室”,配备移动执法终端、自主矫正机等智能设备,实现了视频调度、远程指挥等监管功能全覆盖,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钉钉”、“在矫通”APP,实现全天候精准监控社区矫正对象活动轨迹,全面实现了监督管理从“粗放式”到“智能化”的转变,形成了从“人盯人”到“网管人”的监管模式转变。
社会协同聚合力,搭建帮扶“连心桥”
“社区矫正不能仅靠司法行政一家,得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五年来,洛南县司法局积极培育社会力量,形成“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格局。
依托社会资源做实扶心治本。充分挖掘本地教育资源,不断拓展教育载体,全力推进社区矫正“三类基地”建设。依托秦岭红豆杉司法保护基地、唐澍红色教育基地、洛惠渠、老山书屋、敬老院、公园广场等场所,建成社区矫正教育基地6个、公益活动基地12个、就业基地6个,定期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现场观摩、公益劳动、集中学习等活动,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更好融入社会。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soyinfo.com/file/upload/202508/09/131757251.jpg" />
用好专业力量全程深度参与。培育吸纳专业心理咨询师、法律工作者、律师、志愿者、乡村“五老”、法律明白人等社会力量160余人组成“矫正帮扶队”,加入社区矫正小组,直接参与社区矫正日常工作,通过协助化解对象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开展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服务、禁毒反诈宣传、社会适应性指导等,打通社区矫正对象教育帮扶的“最后一公里”,精准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其顺利回归社会。
全民普法宣传引导破除偏见。立足司法行政工作职能,部署开展社区矫正法颁布实施五周年宣传月“六个一”系列活动,开展法规解读、以案释法等宣传活动,利用广场、集市等场所开展集中普法,发放手册1800余份,接受咨询200余人次,推动形成全民理解、社会认同、群众支持的社区矫正工作的良好氛围。“以前觉得他们是‘危险分子’,现在明白帮扶也是守护我们自己。”一位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感慨道。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soyinfo.com/file/upload/202508/09/131757541.jpg" />
回望来时路,整装再出发
回望来时路,我们步履坚定,硕果累累。五年间,我们见证了洛南县社区矫正工作从蹒跚学步到阔步前行的坚实足迹。安全稳定的监管态势持续巩固,科学精准的教育帮扶深入人心,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专业精干的队伍面貌焕然一新,2024年,1名干警获评“全省社区矫正先进个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的结果,更是全县社区矫正工作者辛勤付出、默默奉献的结果!
整装再出发,我们信心满怀,斗志昂扬。未来五年,洛南县司法局将继续以《社区矫正法》为遵循,在更高水平上筑牢安全底线,深化风险研判预警,强化科技赋能监管,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确保万无一失;在更深层次上提升矫正质效,推进教育矫正内容与方法创新,深化分类管理和个别化矫正,拓展精准帮扶渠道,着力提升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的能力;在更广范围上凝聚社会合力,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参与社区矫正的良好氛围;在更强动能上推进智慧矫正,深化一体化平台应用,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提升工作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在更严要求上锻造过硬队伍,持续加强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强化纪律作风,打造一支让党和人民放心的社区矫正铁军,为维护全县社会大局稳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洛南、法治洛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