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抗日志士
王荣全
在宜宾市翠屏区翠屏山上一个小坡转角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坟堆,其墓碑文字十分简略:
张仁恺 陈光奕之墓
子女暨众学生敬立
乙酉年四月廿八日
墓碑上为何没有逝者的生卒年月?为何不署具子女名字及学生代表名字?墓主生前有何独特经历?后人立碑有何顾虑?经笔者多方寻找和数年调查,终于有机会采访到墓主张仁恺的亲生儿子张义方先生。
张仁恺墓碑文字
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
抗战时期闻名天下的“飞虎队”,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
1941年8月1日,由美国人陈纳德将军担任指挥官的“飞虎队”正式成立,同年12月投入战斗,曾创下每架美机击落10架日机的惊人纪录。1943年3月10日,“飞虎队”正式隶属美国第十四航空队,成为一支拥有20万人和1000多架飞机的庞大空军队伍。
从1942年到1945年对日作战中,陈纳德率领的航空大队共击毁敌机2900余架,炸毁桥梁600余座,击毙日军6.67万人,击沉敌舰44艘,击沉击伤内河100吨以上的日军运输船只13000艘。这支空军劲旅开辟了空中运输援华抗战物资的“驼峰航线”,并保证了战时滇缅公路运输线的安全畅通。
举世闻名的陈纳德将军被中国人民称为“空军战神”,而在陈将军身边担任翻译工作的中方人员中,就有一位来自四川宜宾南溪县李庄镇板栗坳的张仁恺(1898—1993)先生。
飞虎队司令陈纳德
飞虎队陈纳德办公室主任
翻译官张仁恺
1898年,张仁恺生于李庄镇板栗坳。张氏家族是川南望族,由板栗坳七座四合院组成的栗峰山庄,抗战时期成为接纳安置国立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福地。
张仁恺早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前身)文学院外文系,曾获金陵大学神学院宗教历史研究硕士学位,并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进修博士学位资格。之后,曾任四川雅安浸礼会牧师。
青年张仁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四川成为抗战大后方。1941年初,中央空军军官学校成都站面向全国招收英语译员,报名条件是大学英语系在读学生和应届毕业生。当年张仁恺已43岁,连报名资格都没有。这位牧师期满的热血壮年,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执意要用一技之长为抗战救国作出贡献。于是毛遂自荐,通过国民政府一位高官朋友——时任成都励志社主任陈维屏介绍,进入中央空军军官学校昆明译员训练班参训。
张仁恺是唯一一位年龄超过40岁的本期学员,但他仍然充满热情,与年轻的英语大学生一起接受培训,如译员应掌握的航空飞行作战知识,飞机上各种专业术语等。经过3个月严格的培训、考试、审查、挑选,张仁恺因各科成绩优秀被破格录用,成为高级翻译人才。
1941年7月,张仁恺被分配到昆明巫家坝中央空军军官学校。学校什么都齐备,只等美国空军来了。8月1日,美国空军中国志愿队正式成立。在仪式现场的译员中,张仁恺个子不高,有些微胖,戴着一副近视眼镜,显得稳重而睿智。他在现场用精准双语进行游动翻译,给中美两国空军军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被优选到陈纳德将军作战办公室担任主任翻译官。
“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
张仁恺在作战办公室除翻译一些机密文件外,还与美国军官一起值班。作战地图以昆明为中心,画了一些大小不同的圆圈,每人各看一小方块地图。只要空袭敌机进入某个圈域,就能立刻找到来袭敌机方位。张仁恺他们就立刻通知空军基地现场指挥员,飞行员即刻起飞抗击日机。
作战办公室一直处于紧张工作状态。有一次空袭电话铃响了,正在吃饭的一位值班主任稍微迟缓接电话便贻误了战机,致使我方飞机未能及时起飞,造成严重损失,事后这位值班主任被依法枪决。
飞行员起飞作战被敌机击中,有的当场阵亡,有的跳伞落在森林或田野中,因语言不通常被当地农民关押。对此,张仁恺与同事一起给飞虎队提出建议:给每位飞行员设计一块背缀白布红字条幅,写上“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字样。一旦跳伞飞行员着陆,老百姓看到他们背上的布条字样便会进行保护或送医救治,当地军民也会热情款待。此举实施后收到良好效果,张仁恺等译员受到陈纳德的表彰。
奉调宜宾菜坝机场工作
根据战事需要,中央空军军官学校从昆明站调两名译员到宜宾站工作。张仁恺是宜宾人,工作能力又特别强,于是被调往空军军官学校宜宾站中级班担任翻译工作。
宜宾菜坝空军招待所住有美国飞行教官、飞行员和中国空军军官,中外军官之间的交流需双语翻译。中美空军学员飞行返场后,教官们分析学员在飞行中的技术问题都需现场翻译。张仁恺在工作中成绩突出,经常受到美国教官和飞行员赞扬。
在学员试飞中,美军教官常常邀请张仁恺上飞机在空中俯瞰宜宾市容和川南山水。飞机在空中每次飞行大约30分钟,在飞机中体验飞行员的各种技术演练,如飞机爬高、俯冲等。
鉴于回到家乡后人事繁杂,无法专心军务,1942年秋,张仁恺提出辞去空军译员职务,回到地方继续任教。他说,当老师可以培养更多外语人才。后经空军基地研究,同意他的辞职请求,但有一个附加条件:如有急事,召之即到,而且每周至少到菜坝机场一次,帮助培养新译员和翻译机密文件。这些机要文件都要传到昆明站陈纳德审阅。张仁恺同意了。于是,他就转到宜宾私立明德女子中学(今宜宾市二中前身)任主任(后任校长),同时每周抽一两天到菜坝空军站指导翻译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仁恺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严重冲击,曾被送到汉王山等地农场劳动改造。后在宜宾市商业职业中学退休。之后曾应邀到宜宾师范专科学校(今宜宾学院前身)外语系任教,为西南教育事业培养外语人才。
美国朋友没有忘记
曾并肩战斗的张仁恺
1980年12月30日,当年美国“飞虎队”司令陈纳德将军的夫人陈香梅女士一行访华。
陈香梅1944年初在岭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任记者。这位美女记者在首次采访陈纳德将军时,被这位空军战神“一见钟情”。一对有情人经过3年多的交往终成眷属,于1947年12月在上海饭店举行隆重的婚礼。之后,这对老夫少妻回到美国定居,互敬互爱,享受了12年的幸福生活。1959年,一代将星陨落,陈纳德因癌症在家乡路易安娜州逝世,享年69岁。陈将军弥留之际,仍在询问当年中国翻译官张仁恺的消息。
在阔别中国大陆31年后,陈香梅女士一行此次访华,作为美国总统特使,她将里根的一封亲笔信交给邓小平。同行的还有曾是“飞虎队”成员的美国参议员史蒂文斯。到北京的当天下午,邓小平会见了陈香梅女士一行。双方谈到当年“飞虎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陈香梅说道:“当年中国饱受战乱之苦,希望祖国和平稳定。”陈香梅还提及方便时到四川宜宾看望飞虎队翻译朋友张仁恺的想法,得到热情支持。
邓小平会见陈香梅一行(图源:新民晚报)
1980年应邓小平邀请访华之后数十年间,陈香梅已然成为当时中美双方可信赖的和平使者。2015年,陈香梅应邀赴北京观看中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习近平主席为她颁发了抗战纪念章。
美国方面从未忘记张仁恺这位曾经并肩战斗的中国朋友。
在采访张义方时,他反复向笔者说明一件事,并强调这件事就不对外宣传了。但笔者认为不将此事写出,总觉心里难以释怀。张义方慢慢说道:
父亲的一位美国朋友曾和他在宜宾一起工作过。她中文名字叫平爱德,抗战胜利后回美定居。平爱德女士从20世纪50年代起,每月都从美国寄50或100美元给我父亲作生活补贴。每月我们家里都能收到这笔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宜宾公办教师、国企工人工资每月约40元人民币)。当年这笔“巨款”对我们全家就像及时雨,特别是在父亲劳动改造期间,我们一大家人就靠这笔钱度日。当时我侄儿侄女都和我们生活在一起。这笔钱首先寄到父亲一个老友家,老友收到美元后再兑换成人民币给我们。1994年春季即父亲去世第二年,平爱德在成都美国领事馆官员陪同下,到宜宾鲁家园住宅处寻找当年她的老朋友张仁恺,并拜望邻居。邻居们对平爱德女士说:“张仁恺在1993年2月就去世了。”平爱德一行带着遗憾离开了宜宾。她于2001年在美国旧金山逝世,葬于旧金山公墓。前几年,我赴美国专程到旧金山平爱德女士墓前祭拜。
陈香梅一行访华之后,美方曾多次派员来宜宾与张仁恺见面,请他协助寻找当年在昆明战场上失事机组人员的遗骸,便于将美军抗战英烈的遗骨带回美国安葬。
1990年初,美国驻华使馆曾派人来宜宾看望张仁恺,感谢这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贡献的中国翻译官。
担当生前事,悄然身后名
张仁恺于1993年2月20日8时15分在宜宾家中安详去世,享年95岁。
宜宾市商业职业中学校治丧委员会《讣告》写道:“张仁恺先生是宜宾市政协委员、宜宾市商业职业中学退休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中美联合空军陈纳德将军飞行大队对日作战,以卓著的工作成绩受到表彰……张仁恺先生一生崇尚简朴,克己奉公,在任何艰难曲折以至‘文革’中遭受极不公正对待的情况下,对中国共产党和祖国人民始终忠贞不渝,敬重敬爱,从无怨言。堪称豁达大度,道德楷模,并为国际友好事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晚年张仁恺
张仁恺去世后,家属遵照其遗嘱,不收任何礼物,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按当地风俗习惯举行安葬仪式。遗体火化后,由张仁恺子女和一些学生代表将骨灰护送到宜宾翠屏山,在一个小土坡上与其爱妻陈光奕女士葬在一起。
陈光奕,宜宾人,当年在成都师范学校读书,寒暑假与张仁恺徒步从成都走回宜宾,中途要走4至5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任宜宾明德女子小学校长。
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其子女和学生代表们反复商讨达成共识:为了活着的人能过上平安生活,为了逝者能静静安息,在墓碑上只刻“张仁恺 陈光奕之墓”字样。什么严父慈母、生卒年月、子女名字、学生代表名字等,都免于刻上墓碑。
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特殊贡献的张仁恺先生与爱妻陈光奕女士,就这样长眠在宜宾翠屏山这处僻静的小山坡。
张仁恺与妻子陈光奕
给有关部门的建议
笔者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宜宾李庄镇退休教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对李庄板栗坳出生的抗日志士张仁恺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两条建议:
实事求是,重新给张仁恺刻一块墓碑。墓志应包括其生平事迹特别是抗战与教育方面的贡献。
在李庄镇原张家祠堂(现为“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中陈列一幅张仁恺的照片,并摘要写出前述的宜宾商职中《讣告》内容,让这位李庄抗日志士魂归故里,让曾经为中华民族抗战胜利作出显著贡献的张仁恺魂归列祖列宗的张家祠堂,给张仁恺一个慎重的真实的人生定位。
李庄张家祠
后 记
笔者能采访到张仁恺的儿子张义方(今年近80岁,身体状况欠佳),应首先感谢宜宾达康医院院长汪雪琴女士。汪雪琴从小与张义方是老邻居,关系要好。张义方为人低调,不愿对外谈及父辈们的事,张家后辈更不愿接受外界采访。经汪雪琴多次努力,张义方才接受笔者采访,并向笔者提供了从不对外的部分珍贵照片。张义方谈到父亲的往事时,语气很平和:“我们现在生活很幸福,我们只想过平静的生活”。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笔者把张仕恺先贤当年的一些事迹挖掘整理出来,是让我们更加缅怀为抗战作出贡献的仁人志士。
本文作者王荣全(右)采访张仁恺之子张义方(左)
特别感谢北京的岳南、成都的古春晓、成都的阚文咏、宜宾的黄川模等老师对本文的帮助和贡献!
2025年7月7日于宜宾李庄
参考文献:
1.邱健,《访华府女杰陈香梅》,《老人天地》,1988年3期。
2.宜宾市商业职业中学,《讣告》,1993年2月20日。
3.丁芝萍,《宜宾全民抗战纪略》,中国国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8月。
4.余东晖,《美中使者陈香梅》,《中国剪报》,2009年12月13日。
5.钱汉东,《和平使者——写在陈香梅百年诞辰》,《新民晚报》,2025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