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工商大学音乐学院“侗鼟新声队”赴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循着非遗脉络踏访多地,在与传承人对话中感悟技艺温度,在文化地标中梳理文脉肌理,在侗寨风情中践行传承使命,以青年视角书写非遗活化的生动答卷。
与传承人对话:深耕歌鼟技艺共探传承之道
非遗的传承,扎根于与传承人心与心的深度交融。“侗鼟新声队”队员们以“访谈+座谈+学习”的多元形式,与靖州苗族歌鼟传承人展开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在深度互动中感受这项国家级非遗的鲜活生命力。
在靖州民族文化馆内,队员与传承人围坐畅谈,系统梳理了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靖州苗族歌鼟的艺术脉络。传承人解析其多声部合唱的独特构造——婉转曲调里藏着苗族先民的生活韵律,质朴歌词中凝结着历史传说与生产智慧,让队员对“以歌记事、以歌传情”的文化传统有了更为真切具体的感知。
△传承人们开展座谈会,由左至右依次为传承人谢科唐、谢第枝、潘梅丽、赵丽丽,梁帆摄。
飞山之上,实践教学接续展开。歌鼟传承人潘红梅现场演绎《杨梅谣》《月亮谣》等经典童谣,苗语歌词的质朴与曲调的婉转交织,生动勾勒出苗族人民的生活画卷。队员们在她指导下逐字校正发音、打磨和声,从“模仿”到“理解”,让古老歌谣在青年声线中焕发新韵。传承人谢科唐、谢第枝带来吹木叶技艺教学——从叶片甄选到气息控制,队员们在反复练习中,体悟这一“天然乐器”里藏着的侗族与自然共生的哲学。从文化馆的理论探讨到飞山的实地实践,队员们在“知”与“行”的交融中,真切感受到歌鼟传承的温度与厚度。
△队员向传承人学习吹木叶,张诗伊摄。
沉浸侗寨风情:活化非遗技艺续写传帮带篇章
岩脚侗寨的青瓦木楼错落相依,民俗风情的展演与非遗技艺的传承故事在此鲜活铺展。“侗鼟新声队”的队员们深入其间,亲身体验民俗、潜心学习技艺,更与与当地青少年携手搭起文化传承的坚韧桥梁。
△侗鼟新声队在侗琵琶制作工坊与传承人的合影,张诗伊摄。
初入寨门,身着盛装的侗族同胞便以芦笙的悠扬与迎宾曲的暖意相迎,拦门仪式的歌声里盛满对生活的炽热爱恋,让队员瞬间浸润在这片土地的鲜活气息中。
与侗寨夏令营中小学生的相识,催生出一场跨越代际的《萨岁文化》学唱。吴妹凡老师逐字解析侗语歌词的文化内涵,实践队员与中小学生相互切磋,童声与青年声线交织,让这首承载民族记忆的歌谣焕发新生,完美诠释了非遗传承中“传帮带”的鲜活图景。
本次采风活动的重要环节,聚焦于侗琵琶艺术的深度体验。在非遗传承人的工坊内,传承人首先系统展示了侗琵琶从原料甄选到成品制作的完整流程,其古朴雅致的造型与精益求精的工艺,无不彰显着侗族工匠的卓越智慧与文化底蕴。随后,传承人吴勇德、吴妹凡展开细致入微的教学:从拨片的持握角度到琴弦的调试技巧,从基础音阶到传统曲调的韵律把握,每处细节都体现着非遗传承中“毫厘之间见真章”的匠心以及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坚守。队员们潜心投入练习,在指法打磨中,细细品咂侗族生活的本真韵味。
踏访文化地标:串联历史经纬触摸文脉肌理
从红色印记到产业新章,从远古遗迹到文教地标,“侗鼟新声队”的足迹串联起靖州文化的过往与当下,这些地标从不同维度为理解非遗的历史语境与当代价值提供了参照。
靖州博物馆内,4000年前斗篷坡新石器遗址的石斧、碳化种核静静陈列,镌刻着苗侗先民从采集游牧到定居农耕的文明跃迁,诉说着原始农耕的古老智慧,让队员感知到先民与自然共生的最初印记,也为理解非遗中与自然相关的元素提供了历史注脚。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