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明争暗斗的太空竞赛中,中国本该于2025年发力追赶SpaceX的星链帝国,却为何步履维艰?」最近一篇来自《纽约时报》的深度报道,如同一面多棱镜,试图给出答案,同时折射出中美巨型卫星星座的技术角逐、经济博弈与地缘隐忧:从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的反复试错,到SpaceX猎鹰9号的可重复使用奇迹,再到巴西、泰国等国的卫星服务外交拉锯。这篇报道数据详实、分析犀利,不偏不倚地呈现各方声音——解放军研究者的警觉、马斯克帝国的军民融合,以及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则压力——提醒我们,兼听则明,方能洞悉这场关乎无人车、无人机战与全球连通的太空大戏。无论你是航天迷还是地缘观察者,这篇报道值得一读,它不卖关子,直击要害。三体引力波全文翻译如下,以作镜鉴▼
This Was Supposed to Be the Year China Started Catching Up With SpaceX
中国赶超SpaceX本该从今年起步
但看来希望渺茫。下面来剖析原因。
原文作者:塞拉姆·格布雷基丹(Selam Gebrekidan) 图文设计:马利卡·库拉纳(Malika Khurana) 发表日期:2025年7月23日
地球低轨道现有超过1.1万颗卫星在运行,它们提供互联网、监控和导航等服务。
这其中,SpaceX占据主导地位,旗下约有8,000颗星链卫星。今年,中国本计划开始迎头赶上。
但事情并不顺利。截至7月15日,星链的中国竞争对手在轨卫星仅约 120颗,这跟原本计划的数量相差甚远,差距越来越大。
根据记录显示,中国两大卫星网络已部署的卫星不足计划总数的1%,远远落后于埃隆·马斯克旗下SpaceX在太空通信领域的统治地位。
低地球轨道(最高约 1,200 英里)正在成为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作战和军事监视的重要支撑平台。中国视星链为军事威胁,并通过两大规模网络投入巨资,计划部署约2.7万颗卫星。
造成部署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企业尚未突破关键工程难题。
中国首个巨型星座「千帆星座」,原计划今年底前部署约650颗卫星。但记录显示自去年8月启动发射以来,仅将90颗卫星送入轨道。

▲一枚中国长征八号火箭于今年3月12日将18颗千帆卫星送入低地球轨道。图片Xiaoxu/Xinhua,由Getty Images提供
另一个巨型星座「国网星座」,更是远远落后。尽管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发射约1.3万颗卫星,目前仅有34颗在轨。
根据美国太空军和非营利组织CelesTrak(汇集太空数据的团体)的数据,SpaceX已拥有约8000颗星链卫星在轨,并且每月都在持续扩大领先优势。
中国高层对SpaceX深感警觉,甚至在马斯克短暂加入特朗普政府之前,就视作与美国国防部紧密相关的实体。据解放军研究人员预测,星链网络将「深度嵌入美国军事作战体系」。他们设想,星链卫星将连接美军基地,并充当导弹预警和拦截网络。
尽管星链被设计为民用系统,但自乌克兰战争以来,其在通信、无人机打击协调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SpaceX与美方有多个合同,负责建造及发射情报、目标定位与导弹追踪卫星,还为其他国防承包商发射卫星。
中国航天机构及航天企业未回应置评请求。

▲长征八号被视为中国挑战SpaceX可复用火箭的最有力筹码。 图片Jiang Jurong/Visual China Group,由Getty Images提供
中美两国都认识到太空的国家安全价值。但中国政府也在推动商业航天发展,并计划打造一个价值3440亿美元的市场。
「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中国最高领导人去年表示,据官方媒体报道。
进展并不顺利。
中国尚未破解火箭难题,而SpaceX已然领先。
中国落后于SpaceX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暂未掌握可靠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中国企业目前仍依赖一次性火箭发射卫星,卫星部署后,火箭部件要么坠回地球,要么成为太空垃圾。
而SpaceX的主力火箭猎鹰9号部分可重复使用——助推器着陆后可完整回收,再次投入使用,极大降低成本并缩短发射周期。这一创新是SpaceX核心竞争力。根据SpaceX数据,从猎鹰9号首次发射至今,已完成约500次任务。
猎鹰9号开始发射星链卫星六年后,中国企业仍无应对之策。

▲一枚猎鹰火箭矗立于佛州卡角发射台。这款部分可复用火箭是SpaceX核心竞争力之一。图片Steve Nesius/Reuters
可重复使用火箭须承受返回基地时的极端高温。它们还需稳定控制,并配备能在不同空气动力条件下重启的引擎,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天体物理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Jonathan McDowell)解释道,他长期追踪太空物体。
「问题不只是回收它们」,麦克道尔博士说,「而是要回收到足够好的状态,能再次发射」。
缺乏可重复使用火箭并非唯一限制。制造卫星复杂耗时,建立稳定发射节奏即便有可重复火箭也艰难。SpaceX花了数年才解决问题。但专家表示,可重复使用火箭竞赛是决定中国低地球轨道星座未来的核心。
一款由政府出资的长征八号,曾计划实现可重复使用。但开发者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放弃了该计划。改进版长征八号R(Long March 8R),或许未来能成为中国版的猎鹰9号,麦克道尔博士说。
政府已测试近20款长征系列火箭。
另一备选是蓝箭航天(Landspace)公司的朱雀三号(Zhuque-3)。这款火箭去年进行了起飞及回收测试,今年6月另一测试中,其发动机曾点火45秒。

▲蓝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三号火箭于去年9月完成起飞着陆测试。有朝一日可能与SpaceX猎鹰9号竞争。图片Visual China Group,由Getty Images提供
第三个备选天龙三号(Tianlong-3),去年遭遇挫折。在本该是静态测试中,火箭却短暂起飞并在撞击时爆炸。
尽管中国企业可能最早今年实现技术突破,但要达到可靠节奏仍需时间。资深航天记者安德鲁·琼斯(Andrew Jones)指出:「他们还得解决各种细节问题。」
这并未阻止中国推销卫星服务。
中国航天企业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向那些对星链持谨慎态度或寻求更优惠价格的国家兜售业务。
上海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称,正与30个国家谈判「千帆」巨型星座接入合同。
去年,该公司签署巴西互联网供应协议,就在巴西法官因另一马斯克公司X的纠纷冻结星链本地资产后不久。上海空间技术还与泰国、马来西亚签署协议,并在哈萨克斯坦设立本地子公司。

▲一枚长征八号火箭从中国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升空。图片Luo Yunfei/China News Service/VCG,由Getty Images提供
不过,该服务尚未上线。事实上,其90颗卫星中13颗未达到正确轨道高度,原因不明。这意味着它们很可能无法正常运作,麦克道尔博士说。
专家指出,在当前贸易从自由转向更保护、强调自主性的全球环境下,这类卫星服务合同也会成为一种经济外交手段。欧洲航天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若昂·法尔考·塞拉(João Falcão Serra)表示:「是否签约星链,可能被视为要么导向美国或中国的政治信号。」
今年中国发射次数仍可能创纪录。
上半年,中国私营和国企企业执行逾30次发射,比去年更快。
根据官方公告和美国太空军数据,这些任务将约150颗卫星和两艘航天器送入低、中和高轨道。
尽管如此,中国企业需加速步伐。尤其是巨型星座,否则可能丧失在无线电频率上的运营权。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规则,一个卫星星座项目必须在获得频率申请后五年内部署一半卫星,并在七年内完成全部部署。未达标者可能被要求缩减规模。中国巨型星座落后于这些目标。
不过专家仍认为,不宜过早否定中国的潜力。中国发射卫星往往会在下半年加速,而一旦技术突破,也可能迅速扭转局面。「今年或明年,可能标志着由星链主导转向更具竞争力的时代。」麦克道尔博士说。
Joy Dong和Chris Buckley参与报道,Scott Reinhard提供额外工作
原文链接: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5/07/23/world/asia/starlink-spacex-musk-china-satellites.html?unlocked_article_code=1.Zk8.8MGc.K_nf2-5P56w4&smid=url-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