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七日谈|从文化产业“沪九条”,看上海的“城市治理经”

   日期:2025-08-06     作者:kongyu       评论:0    移动:http://ww.soyinfo.com/mobile/news/show-htm-itemid-1794.html
核心提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黄晓慧 7月15日,《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简称“沪九条”)发布,引发关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黄晓慧

图片

7月15日,《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简称“沪九条”)发布,引发关注。有观点认为,这是单纯的产业刺激政策,或将其窄化为文艺创作指南。但细究政策,特别是支持黄浦区、杨浦区建设在全球范围具有影响力、引领力的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就能发现上海用意之深:让文化政策工具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及核心竞争力的助燃剂。

在全球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角度,显然,上海的这项政策,不仅能为本地内容创作产业注入新动能,也为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铺设了新轨道。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将这一目标对应到一座城市的发展要求,那就是硬实力和软环境的同步提升。当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建筑风格、艺术作品、文化遗产等,自然而然地吸引人们关注,成为人们口耳相传、津津乐道的文化记忆,其文化影响力也可以用“大音希声”来描述。

图片

文汇报报道“互联网内容创作沪九条”发布。

表面看,“沪九条”是一个文化产业政策,从资金激励、人才政策、场景建设、出海扶持等多个方面明确扶持举措,每条政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比如将B站、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称为“链主型”互联网内容创作企业,健全产业配套服务。实际上,政策制定的背后,是城市形象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如果将文化建设视为一座城市的“软治理”,那么上海“软治理”的逻辑在于:顺应互联网传播特性和规律,通过政策体系为优质内容生产者“加油鼓劲”,让城市故事获得更富感染力、更有时代感的表达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城市新形象。

往更深层次看,它既是对内容创作规律的深度把握,更是对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前瞻布局。“沪九条”提到“开放内容创作场景”,要求“推动全市地标景区、文博场馆、特色街区、时尚空间以及重大节展赛会等场景资源向创作者开放,提供创作便利”。这项“场景赋能”的创新举措,打破创作资源壁垒,释放了上海打造“城市即舞台”的开放理念。上海既有将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的魄力,也有向形形色色的内容创作者开放创作场景的胸怀,只要内容优质,上海都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沪九条”还特别强调科技赋能内容创作,“对开展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相关应用场景建设的主体,给予项目总投资最高30%、不超过2000万元支持”,体现了上海“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理念。这种跨界融合,既提升了内容创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为文化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当然,好政策关键在落实。期待“沪九条”能够真正激发上海的互联网内容创作活力,让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当代表中国城市的上海故事被更多人聆听,当上海的文化被更多人喜爱,这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必将随之提升。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