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寻脉,太行回响——走进“山西红色抗战木刻”通识游学课

   日期:2025-08-07     作者:kongyu       评论:0    移动:http://ww.soyinfo.com/mobile/news/show-htm-itemid-1965.html
核心提示:山西,这片被誉为“华北抗战脊梁”的土地,曾用血与火铸就了中国抗战史上的壮烈篇章。在那段峥嵘岁月里,抗战木刻以其独特的黑白

山西,这片被誉为“华北抗战脊梁”的土地,曾用血与火铸就了中国抗战史上的壮烈篇章。在那段峥嵘岁月里,抗战木刻以其独特的黑白对比与刚劲有力的线条,成为最锐利的文艺武器之一,刻下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抗战精神。这个暑期,山西大学“山西红色抗战木刻之旅”通识游学课程如期启程,二十名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美术学院张桐源老师的带领下,以刻刀为笔,以足为尺,行走在太行山深处的革命圣地,沉浸式探寻红色木刻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希望用艺术语言传承红色基因。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alt="木刻寻脉,太行回响——走进“山西红色抗战木刻”通识游学课" src="http://www.soyinfo.com/file/upload/202508/07/052016601.jpg" />

以刻刀为钥:理论与实践结合解锁红色记忆

课程的序章,并非始于崎岖的山路,而是在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版画工作室的墨香与木屑香中拉开帷幕。一堂导入课,如同一把钥匙,为二十名学子打开了通往抗战木刻艺术殿堂的大门。

导入课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结构设计巧妙、逻辑性强,且内容引人入胜。张老师以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为源点,再将木刻艺术的脉络娓娓道来——从服务于经史文化与民俗传统的雕版技术,到鲁迅先生振臂高呼下,与民族危亡同频共振的“新兴木刻运动”。当讲到那些毅然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校窑洞里学习的青年时,教室的气氛变得凝重而肃穆。屏幕上,一幅幅黑白分明、线条刚劲的作品,如无声的呐喊,强烈地冲击着在场每一位同学的内心。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alt="木刻寻脉,太行回响——走进“山西红色抗战木刻”通识游学课" src="http://www.soyinfo.com/file/upload/202508/07/052016571.jpg" />

理论的学习,必须经由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于心。木刻体验课,便是这场“知行合一”之旅的起点。当同学们第一次拿起沉甸甸的刻刀,面对着光滑的木板时,讲座中的历史图景变得具体可感。工作室中,一时间只听得见刻刀在木板上沙沙作响,这种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当年鲁艺窑洞里的创作声响遥相呼应。对此,来自2024级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张智超同学有独特的见解:“对于抗战木刻,我感觉相对于计算机来说,主要就是存和取。计算机能用到的就是对它进行一些数字化的保存。比如,用区块链技术对它进行保密性的数字化保存。在存取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机图形学,进行更深刻、更生动的展示,比如3D成像技术。”

起初,大家的手法是生涩的。一推一送之间,力道的掌控、线条的转折,都充满了挑战。然而,正是在这种小心翼翼的雕琢中,一种别样的精神共鸣悄然发生。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每一刀下去,都不仅是技艺的演练,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木板的阻力、刀锋的锐利,让“创作”这一行为充满了力量感。这不仅是一次艺术体验,更是一次记忆深刻的学习,同学们在刀锋与木纹的每一次碰撞中解锁红色记忆。当年的抗日战士,正是以钢铁般的意志为刻刀,在苦难深重的中国大地上,刻下了通往光明的印记。课程团队通过统筹设计,在这木屑与墨香的交织中,为研学课程构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红色路径。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alt="木刻寻脉,太行回响——走进“山西红色抗战木刻”通识游学课" src="http://www.soyinfo.com/file/upload/202508/07/052016571(1).jpg" />

以太行为卷:在行走与思辨中淬炼信仰

如果说工作室的实践是“内功”的修炼,那么深入太行腹地的实地探访,则是一堂宏大而生动的情景“思政课”。车窗外的风景从楼宇林立变为群山田埂,书本上的理论正在脚下延伸为真实可感的土地。巍巍太行山,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

初踏阳泉这片红色热土,同学们走进阳泉市文化馆,当太行精神的传递者、版画家们手把手传授抗战版画技艺时,木刻从单纯的艺术创作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载体;踏足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凝视左权将军那封写给妻子的家书复印件,聆听太行奶娘舍身救护八路军伤员的感人事迹,同学们开始理解什么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情怀,手中的刻刀也因此更加沉重而神圣;深入武乡太行八路军纪念馆,在晚间的总结会上,老师引导大家从各自专业出发思考红色精神的当代价值,学生们纷纷表达着价值观的升华与使命感的觉醒;走进下北漳村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在砖壁村聆听八路军指挥百团大战的历史,同学们真正领悟到革命艺术“为人民而艺术”的深刻内涵;置身黎城黄崖洞兵工厂遗址,感受八路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造精神,丁卯教授关于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深度讲座如醍醐灌顶,激励着同学们要以专业所长服务国家复兴伟业;最后在沁县新军纪念馆感受全民抗战的壮阔史诗,每一位同学都完成了从专业学习者到红色文化传承者的根本转变。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alt="木刻寻脉,太行回响——走进“山西红色抗战木刻”通识游学课" src="http://www.soyinfo.com/file/upload/202508/07/052016441.jpg" />

在下北漳村的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历史则以一种艺术与泥土、实践与理论高度结合的方式,告诉同学们何为“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这里没有宏伟的纪念馆,只有朴素的院落和沉默的土墙。然而,当那些在烽火年代诞生的木刻版画,被一幅幅复刻在粗粝的纸面上时,其带来的视觉与心灵冲击,远胜于任何美术馆里的精致展陈。因为在这里,环境本身就是作品最好的修饰:正是这片贫瘠而坚韧的土地,催生了这种粗犷、有力、黑白分明的艺术。它让同学们明白,这些作品并非为了风花雪月的抒情,而是为了在抗战的漫漫长夜里,为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举起解放的火把。最后,在下北漳村会议室,鲁迅艺术学校下北漳旧址王松苗馆长给大家讲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王松苗馆长强调:“鲁迅艺术学校旧址不仅是抗战时期的重要文化阵地,更是我们学习革命精神的生动课堂。如今这里通过修旧如旧、沉浸式研学等方式,让红色历史‘活’了起来。我们要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深入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传承抗战精神,弘扬革命文化,从中汲取前行力量。”她以当天的实地探访为契机,将从革命旧址中汲取的历史感悟,巧妙地转化为一场关于当代青年使命与担当的深度对话。

会后,王松苗馆长与在场学生代表进行了亲切交流,他深刻剖析了如何传承好红色基因、青少年对于红色木刻的感悟等重大命题。来自2024级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王亚博同学谈到:“踏入村落,我感受到了浓厚的红色氛围。亲手拓印红色木刻的体验让我震撼:这种生动的艺术曾传播新思想、带动群众,以文化投身抗战。青少年由此深悟红色木刻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正需延续这份以艺聚力的精神。”

这段太行山探访之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与信仰教育。在不断深入革命旧址的过程中,同学们从“课堂学习者”转变为“历史感知者”。登临娘子关,同学们亲历抗战遗迹,体会英雄将士的牺牲与担当,曾经抽象的“家国”概念,在脚下青砖与纪念碑碑文中具象化,成为内心深处的精神印记。课程团队在这座英雄关隘之上,完成了一次有深度、有温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山河有声,历史可触,抗战精神在太行山脉之间回响,在思政引导下沉淀为学生们的理想信念。数日的实地探访,让课堂从教室延伸到山川大地。再次握刀作刻,学生们的作品多了一份沉稳与敬意,也多了一份与国家、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责任感。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alt="木刻寻脉,太行回响——走进“山西红色抗战木刻”通识游学课" src="http://www.soyinfo.com/file/upload/202508/07/052017631.jpg" />

以人民为媒:走向社会课堂完成精神拓印

游学的尾声,是一场盛大的“成果检验”。返回山大美术学院的工作室,连日积累的感悟与思考,都将凝聚于最后的创作与拓印之中。此时的同学们,手中的刻刀已不再生涩,每一次刻画都显得沉稳而果决。他们的作品中,有黄崖洞的悬崖,有八路军战士坚毅的侧脸,也有太行山人民朴实的笑容。

拓印的过程,被赋予了一种庄严的仪式感。当油墨被均匀地滚上刻板,覆上洁白的宣纸,再用力均匀地磨压,每一位同学都屏住了呼吸。揭开宣纸的那一刻,一幅幅充满力量感的黑白画作跃然纸上,这其中凝结了同学们这次旅程中所有情感与思考的结晶。这些作品被一一悬挂起来,工作室仿佛举办了一场小型的“抗战木刻回顾展”。这不仅是对课程成果的一次成功验收与展示,更是同学们对抗战历史的一次真诚回顾。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这场学习并未止于校园与红色旧址探访。在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的活动现场,这门课程得以走向社会。这一次,同学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者,而是身着八路军的服装,化身热情洋溢的木刻技艺讲解员。活动并不局限于单向的讲述,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动手实践。他们熟练地拿起油墨滚筒,向围拢过来的太原市民以及全省、全国各地游客展示如何才能均匀上墨,如何轻覆宣纸,又如何在小心翼翼地磨压中,将画面从木板转移到纸上。

最动人的一幕,莫过于同学们手把手的指导。一位山大学子正半蹲着身子,将自己的手覆盖在一个孩子的小手上,共同进行油墨的滚印;另一位则耐心地向孩子解释着揭开宣纸时必须拿捏巧劲,既要果断,又要轻柔。整个体验区充满了油墨的特殊香气、滚筒滚动的轻微声响,以及人们在亲身参与创造时发出的阵阵惊叹。就这样,抗战木刻的技艺在活动现场悄然传递,在孩子们心中拓印下红色精神的印记。来自太原市的贺嘉亮小朋友激动地说道:“我学到了刻木刻的本领,也深刻领会到了抗战时期八路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我很感激他们!”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alt="木刻寻脉,太行回响——走进“山西红色抗战木刻”通识游学课" src="http://www.soyinfo.com/file/upload/202508/07/052017561.jpg" />

在山大学子的引导下,一位游客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第一次木刻拓印。从对滚筒力度的反复尝试,到揭纸瞬间对图像清晰度的仔细比对,她逐步掌握了这一传统技艺的基本要领。当手中那幅线条遒劲、形象鲜明的抗战人物逐渐显现,她微微点头,眼中流露出对这项工艺的理解与认可。站在一旁的学生并未急于介入,而是在关键步骤上给予恰当提示,既尊重了游客的参与感,也体现了技艺的严谨性。对此,这位来自江苏省苏州市的游客谈道:“我对山西的文化和历史很感兴趣,因此来到了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很高兴能参加山西大学的这次木刻体验活动,我对于山西抗战的历史和木刻技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也深深感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

课程负责人张桐源老师在总结时说:“我们这门课程融合了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与社会推广,涵盖传统文化与抗战精神的理论教学、“行走的抗战木刻”等实践项目,以及在阳泉、烽火抗战博物馆的文化交流。课程打通课程思政与“大思政”教育路径,实现了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转变,激发同学们从知识接受者成长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同学们在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深化了专业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在此,我非常感谢山西大学教务处对课程的大力支持与统筹安排,为课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本次课程不仅提升了山西大学的社会影响力,也拓展了教学边界。”

这堂“山西红色抗战木刻”通识游学课,不仅让美术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红色旧址,更让抗战历史的温度与木刻艺术的力量在学生心中激荡。刻刀下的每一道线条,都是对抗战精神的深情致敬;脚步踏过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对家国情怀的真切铭记。从山大校园到太行山腹地,从木屑飞扬到宣纸拓印,这段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让红色基因不再停留在课本叙述,而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未来,课程团队将继续以这一抹黑白相间的坚韧与力量,续写时代新篇,让抗战精神在木刻艺术的脉络里更加熠熠生辉。

(网易山西 黄晶 通讯员 梁紫翔 徐梓洋 助编 丁语彤)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alt="木刻寻脉,太行回响——走进“山西红色抗战木刻”通识游学课" src="http://www.soyinfo.com/file/upload/202508/07/052017581.jpg" />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