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董洁
草莓音乐节的主舞台现场。摩登天空供图
日前,曾凭借顶级说唱阵容引爆市场的长沙YOLO青年文化音乐节正式宣布停办,而今年恰逢举办十周年,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
然而,YOLO的停办并非孤例。仅上月,平潭蓝眼泪音乐节、晋中艾斯音乐节、湖州莫干山奇幻音乐节等近10场活动接连宣布“延期”。据统计,今年已有近20场音乐节因票房不佳或“不可抗力”改期或取消演出。
国内一度热火朝天的音乐节市场正悄然生变,陷入票价争议、阵容同质化与流量反噬的多重困境,行业进入调整期。
详情点击>>
潮声丨一度热火朝天的音乐节悄然生变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
音乐节要回暖,秘诀是“质量”
一度热火朝天的音乐节出现衰退迹象,人们不爱去音乐节了吗?也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确实追着看音乐节的人少了;说不对,因为多场小而美的主题音乐节依然受到欢迎。
这告诉我们,音乐节低迷有很多原因,走出低迷要做很多努力,但归根到底是提高质量。越是市场不景气,质量的决定意义表现得越明显,这是商业的逻辑,也是艺术的逻辑。音乐节,对于大多数人而来并非生存“刚需”,而是追求美好生活路上的高阶选择。对于“为爱发电”的乐迷而言,但爱应“值得”,只有让他们感到精力、时间、付出“值得”,这股支持音乐节及其文化生态发展繁荣的电流会源源不断。
如果音乐节的主办方以爱为名,打着割“韭菜”的盘算,不重质量重流量,不重观众重粉丝,在一哄而上的狂热中,或许可以混水摸得几条鱼,当热潮退去,质量的底色就会显露无疑。那些在品质基础上做品牌、在质量基础上求流量的音乐节,却能笑到最后。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节低迷,是一次必要的“洗牌”,对于文化整体发展,最终受益的将是所有真爱音乐的人,以及为他们真心付出的组织方。
延伸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渐增长,对文化生活的向往,为音乐节等类似活动提供了丰厚的发展土壤,同时,也与文化活动参差不齐的质量构成了矛盾。解决这个问题,质量是牛鼻子,只要抓住提高质量这个中心环节,精细策划主题,精密组织现场、精准回应需求,一定能推动包括音乐节在内的文化活动办得更出色、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