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今年以来在近几个月时间里,已经有 emis、Rest & Recreation、Raive、Fakeme、Contect X、Ader Error、Satur 等十多个来自韩国的潮牌在中国市场落地首店,其中不少品牌是首次进入中国内地。
这似乎也验证了流行文化在零售业进行商业变现的底气,以及一条一气呵成的传播消费链路。一方面,以 K-pop 偶像同款、穿搭模板等情绪共鸣为切口,在社交媒体引发“种草、打卡、分享”的传播链,快速扩大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通过首店、快闪店等场景,将线上情绪转化为线下体验,吸引消费者买单,完成从“流量关注”到“消费转化”的闭环。

根据麦肯锡报道,与增量放缓的奢侈品市场相比,大众消费市场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利润增长的主要力量。正如 Hawkes 和 Verafied 的创始人 Vera C Wang 所说:“在一个重视真实性而非可见性的文化中,标志性标识的吸引力已经减弱。这一代人渴望拥有个性化、有内涵且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品牌。这不再关乎地位,而是关乎故事、内涵和自我表达。”
韩国潮流品牌依托近两年 K-pop 潮流以及韩剧等流行文化的长期渗透,精准触达新世代消费者的情绪价值,成为其在中国市场实现商业转化变现的关键抓手。
例如,Rest & Recreation 在今年年初开设中国各类社交媒体账号并入驻电商平台,随后在 4 月登陆杭州万象城开出中国内地首店,后在北京与上海也开设了城市首店;另外凭借帽子走红的emis 在去年登陆上海新天地开设快闪店后,在今年 3 月中国首个门店正式落地上海淮海中路,随后在 4 月于杭州与北京分别开设了内地首店与城市首店。

另外,Raive、Conect X、Ader Error、Satur、Fakeme 等韩国品牌也开始在上海、深圳、南京、成都以及杭州等地区开设中国或地区首店。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上述潮牌的区域选择集中于超一线及一线城市的潮流聚集区,例如上海淮海中路、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深圳万象天地等区域,精准锁定“文化包容性及消费力更强、对新事物接受度高”的高净值年轻客群。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韩国潮流品牌的入驻,也更加证明了“青年文化流量”未来在中国市场变现的潜力。正如 The Horse 联合创始人 Scott Hawkes 所说的:“在世界其他地方流行起来之前,找到一个符合自己价值观或审美的品牌,会让人感到别样的自豪。这种感觉更亲切,更贴心。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很有趣。”
同样这种文化价值共鸣的转变也不单体现在单一品牌的成功,而是整个亚洲时尚中心的再次重构。在这场转变的背后,不仅是韩国品牌规模的增加,或许也是亚洲时尚生态圈在中国市场初见雏形的缩影。

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持续成熟与本土文化自信的显著增强,中国市场正以“生态腹地”的姿态引入众多亚洲时尚品牌进入高端零售梯队,同时也在推动高端零售景观的加速焕新。

不仅仅是韩国品牌。前不久三宅一生旗下男装 Im Men 大陆首店在 6 月落地北京国贸;越南高端时尚品牌 Lsoul 也在今年 6 月底在上海 TX 淮海开设中国首家旗舰店;另外日本老牌买手店 United Arrows 中国首家直营店也在今年 2 月落地上海静安嘉里中心。

从选址策略看,其品牌入驻的均为以零售为核心的 S 级高档潮流商圈,如南京德基广场、北京三里屯太古里等,商场定位重奢,主要面向中产消费人群。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 S 级商圈周边亦聚集大量中国本土潮流品牌,共同构成了亚洲时尚产业“主场化”的微观注脚。
例如 Raive 在今年 6 月新开的门店位于南京德基广场,同样 Rest & Recreation 在南京落地的门店也设在德基广场,目前正在围挡中,另外还有 Satur 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开设的大陆首店目前也正在围挡中。

换句话说,在中国市场初见雏形的亚洲时尚生态圈,对于国际舞台而言,或许将成为一股更具规模化的亚洲创新力量。
此外,在爱马仕、香奈儿等重奢品牌开始强调文化独特性以及延伸各种业态时,韩国潮流品牌也在通过推出不同业态与提升门店体验,实现品牌从“流量吸引”到“文化认同”的升级。
例如凭无性别服饰及克莱因蓝品牌符号走红的 Ader Error,即将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开出的中国首家旗舰店为双层门店;而 Rest & Recreation 在北京三里屯开设的门店为独栋四层建筑,其中 1 层为美妆产品区,2-3 层为女装区,4 楼为男装区,店内还设有咖啡吧、杂志阅读区等区域。
当“亚洲叙事”从概念变为全球消费版图的现实,中国市场正以不可阻挡的姿态,成为亚洲时尚产业的“主场”。

这不仅源于中国消费市场的成熟与文化自信的觉醒,更源于中国对“亚洲美学”的深度理解与包容。而中国,也正以这种需求为土壤,孕育出更多更具生命力的“亚洲新时尚”。WWD
撰文 Joyce Hu
责编 Yalta Du
图片来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