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在江苏苏州的一个十字路口,一名骑着电动车的小伙和逆行女子的车发生了剐蹭。这本是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但逆行女子的第一反应是拿出手机,拍摄自己质问、辱骂和人身攻击小伙的视频。
“你撞了我,你还有理了?!”
“你撞了我,你还想揍我是吗?!”
“你是怎么活到现在的我就想不明白了。”
......
在视频里,女子不停诱导、刺激小伙试图让小伙“说错话”,想留下小伙承认自己撞了人的证据,至少是在舆论上混淆视听,便于日后剪辑。
不过,小伙的反应非常明智:视频全程下来,小伙既没有做任何的解释,也没有给女子道一句歉,而是一直在表示要等交警来处理。
即便如此,女子在肇事逃逸后也还是把掐头去尾、断章取义的视频发到网上试图引导网暴,打算要形成“勇敢女性拍摄取证,无赖男性死不承认”的局面。
由于女子并不隐藏男子的面部特征,也不隐藏视频里男子的手机号码,于是被女子侵犯了肖像权的男子马上被网友找到,这才给了大家一个真相。
这番操作,不免让人想起了武汉大学诬告案里,至今让支持杨女士的网友认为“铁证如山”的两封肖同学的“道歉信”。
如今,遇到权益可能被侵害的场合,主动拍照留证的法律意识已经得到了普及,但这不代表在这些场合里,我们不会遇到某一方的断章取义、语言构陷、歪曲事实、无中生有等影响取证的造谣手段。
当面对这种情况时,上述的这位小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标准的正确示例:冷静、不纠缠、不自证,表示自己会负责的态度,但不直接承认自己是否有错,也不接受对方的胡搅蛮缠,以防范任何导致事态扩大的可能。
事实上,说要做到遇事冷静很简单,但要真的做到却非常困难。对孩子来说,他的一切心理,都是由教育、环境所赋予的。要培养一个遇事沉着冷静、大方的孩子,家庭的教育决不可缺位。
很多家庭都信奉这样的道理: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实际上,这种观念,对还没有丰富社会经验的孩子来说,除了徒增孩子胆小怕事的心理,对他们正确判断什么时候去“息事宁人”是毫无帮助的。
要做到教会孩子怎么真正的成为“能独立面对生活”,担着心的家长们不妨学着去说以下三句话:
一、给孩子建立信心:
“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遇到困难,只是害怕是没有用的。只有解决问题,才能在未来克服类似的困难。
二、给孩子来自家庭的底气:
“只要你占理,我一定会全力支持你!”
孩子往往会因为担心自己连累家人而做出不必要的逃避、妥协。这样的心理往往被社会上经验丰富的恶人所利用,占孩子们的便宜。因此,要告诉孩子,你有底气去争取你的权益。
三、教会孩子正确的维权方式:
“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要录音录像,寻求更权威的一方主持公道。”
真相不会惧怕程序的检验,一时上头的情绪也不应该成为对方诬告的证据。尊重程序、坚信事实的沉着心态是很重要的。
一个有勇气、有安全感、有自信的孩子,往往源于有成长经历里被家庭公正对待的记忆,只有在日常点滴里教育孩子有对事实的尊重、对规则的敬畏,才会让孩子明白何谓“有理走天下”。